《不存在的房間》改編自真人真事,入圍多項電影獎項,更成為今年奧斯卡萬眾矚目的電影!一起這段看看關於理解的故事,重新理解身為「自己」最小也最重要的宇宙單位。(現正熱映:

冬日泛白的微光自天外照進房間,我們加入 5 歲的小男孩傑克和媽媽,探索他們每天的日常生活。

傑克和所有正常的五歲小孩一樣,好動又好奇,有自己一套理解世界的邏輯。和傑克一起我們四處游移,作體操、看電視、做飯、玩耍,看起來是溫暖而平凡的家庭生活,空氣中飄浮著幸福的光線,直到一段時間後我們才驚覺,傑克和媽媽只能在房間裡面活動,房間就是傑克全部的世界,而他們是某人的俘虜。

「老尼克」固定每周會來個幾次,每次他來都會像魔法一樣變出許多傑克和媽媽需要的東西。缺點是老尼克來的晚上傑克都得在衣櫥裡待上一段時間,直到老尼克離去才能出來,回到媽媽的懷抱中睡著。傑克還不了解發生的一切,但他知道媽媽是真實的;傑克還不明白什麼是愛,但他知道媽媽的愛是真實的。

不存在的房間是部情感豐沛的電影,至少在前半部的鋪陳裡,我們能夠具體感受到母親和孩子之間滿滿的愛與牽絆。不存在的房間也是部美麗的電影,這裡的美麗並非指巴茲魯曼的陳設、或是盧貝斯基的攝影這樣的美麗。精確地來說是故事和影像的結合所展示出的那種本質上的美麗,這絕對要歸功於演員 Brie Larson 和飾演傑克的 Jacob Tremblay 極具說服力的演出,讓觀眾自然沉浸在兩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和張力中;同時也要感謝導演 Lenny Abrahamson(法蘭克)和攝影師 Danny Cohen(王者之聲、悲慘世界)為本片設定的敘事觀點和手法。

你會喜歡:年假追片!14 部電影帶你理解自己,為人生的選擇負責

電影的第三幕講述了母親和傑克逃出生天之後,面對社會所遭遇的種種挑戰。這部分的處理也是將故事的討論,從親子之間的感情,推及到更大、更廣的議題,從而使得不存在的房間如此出眾的原因。

如果讀者還記得一部2002年的電影:戰慄空間(Panic Room)的話,就能夠揣度箇中差異。在戰慄空間裡面,故事的核心要素:母女情感,從未遭遇任何挑戰,主角們的挑戰都是外部的、淺薄的;而在不存在的房間裡,情感、任何形式的情感,都是討論和衝突的核心。

在房間裡面,愛正好能夠塞滿一切;但出了房間以後,世界成了威脅,叫人分心。外面的空間很大、對於愛來說太大了。這時候的愛變得複雜,已經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愛必須回應所有人的質疑、所有人的期待、所有人的介入。

推薦閱讀:2015 經典電影名言:長大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的話,不存在的房間是一部關於理解的電影;關於我們如何理解世界、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彼此、關於我們如何理解愛。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採用倒帶人生(Mr. Nobody)式的親密第一人稱觀點。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傑克在特殊的情況下如何建構他的「現實」、建構他的「愛」。第三幕的地方傑克曾經和外婆有一段對話,外婆說:「房間裡面一定很小很擠吧」;傑克回答:「不,房間大得很,你可以往四周一直跑一直跑,直到盡頭。」

我們此時已經可以理解傑克所說對他而言是確鑿的事實,而非一廂情願的幻想。在房間裡,攝影使用了大量橫搖、手持、和長焦距特寫的技巧,配合傑克四處蹦跳,房間真的看起來是個沒有邊界的遊樂場。然而母子逃出來以後,拍攝到全身的全景鏡頭大量增加、傑克總是縮在角落、怯於見人,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景框內現實的空氣壓迫在兩人身上的重量。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說明本片怎麼處理它的「理解」主題。它並不只是討論「理解」、而是試圖讓觀眾理解,真實的帶觀眾進到那個房間裡。所以我們不會譴責母親和傑克的適應不良;我們不會質疑母親對傑克血緣的看法、當初的處置;也不會嘲笑傑克對真實的認知和天真,而反過來發現無法理解他們的人和原本可能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自己,有多麼無知。更進一步的我們發現所有真實的關係都必須建立在理解之上,我們回想起了當初的自己怎麼探索世界、在探索的同時學習去愛。

你會喜歡:做自己的雙重困難!《因為愛你》我遇見你,必須愛你

不存在的房間(Room)這部電影,以電影形式上的意義來說就是房間本身。看了這部電影的人就像最後一幕傑克與母親回到那個房間,童年曾經有的缺憾、恐懼、歡笑、溫暖,如今都只剩下殘骸,而在誠實面對那個世界和這個世界所給的一切之後,我們才能和殘骸們好好地一一道別。

那世界最黑暗的角落,心靈最深處的角落,傑克和媽媽兩人已然攜手走過,並且跟著彼此身上照射出來的光重返廣闊的天空。看著他們踩著堅定溫柔的步伐離去的背影,我們確信無論世界有多大、有多可怕,他們都能繼續走下去。我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