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作家 Peter Su,以一句句暖心金句風靡五十萬網友。其實,這樣正面的他背後有著一段段跌宕的遭遇,致使他明白「一句話的力量,可以傷一個人,也可以拯救一個人。」一起來讀他的故事。

「你只有接受過去和現在的模樣,才有力量去追尋未來,最終找到你自己。」

如果要列出象徵台灣「金句代表」的年度名單,新生代作家 Peter Su(本名蘇世豪)肯定是近兩年的第一人選。

處女作《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初試啼聲即登上 2014 博客來華文書籍銷售排行之冠,超越肆一、蔡康永、九把刀等常勝軍;緊接著,2015 年 1 月出版的《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也常駐熱銷排行榜迄今;Peter Su 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更有近 50 萬網友按讚追蹤。居高不下的人氣與買氣,不僅在出版業間延伸出「金句現象」、「 Peter Su 旋風」 等專有名詞,書中大量出現的語錄、文青風照片與自拍,與以往暢銷書類型大異其趣,更引發熱議。

「老實說,每次看到有人討論 Peter Su 在紅什麼,我都很想在底下留言『我也不知道啊!』」聊起自己兩極化的評價,Peter Su 爽朗大笑:「我說不出什麼太有哲理的話,就是習慣寫短短的句子,記錄自己的生活。也許是剛好吻合年輕讀者的胃口吧!」

其實,這位 28 歲的年輕作家並不像書中呈現的如此「文青」。他樂於分享,哪怕是不怎麼愉快的回憶,說起來也滔滔不絕,提起自己廣泛流傳的語錄更是眼神發亮。他另外和朋友一起經營的「語錄控」粉絲專頁,以一句句黑底白字、超高轉載率的金句深入人心,簡介寫著:「我就是個語錄控,需要每天一篇來滋潤我被社會傷害的心。」簡單直接,正是 Peter Su 的內心寫照。

「我認為金句對人的影響不是立即的。有句話你可能聽到了,記下來,它會就在某一天、你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產生呼應,然後給你力量,」他認真表示。這不免更加令人好奇──究竟,對 Peter Su 影響最深的金句又是什麼?這位一鳴驚人的新銳作家,又是從何發現「金句的力量」?以下,是他對《Cheers》雜誌的第一手自述。

你必須接受過去,才能走向未來,最終找到自己。

回憶起「人生當中影響我最深的句子」,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裡的身影,是我爸爸。那年我剛上國中,爸爸騎著機車來接我放學,等紅綠燈時,他突然冒出一句話:「你功課不好沒關係,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盡全力去試試看。」

當時因為年紀太小,我聽完沒什麼感覺,只把它記在心底。但從此之後,每次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這句話總會適時出現在耳邊,甚至形塑我的價值觀。

舉例來說,15 歲國中畢業那年,我決定報考復興商工,寧可一個人從台東搬到台北讀書,也想好好鑽研從小喜歡的攝影和繪畫。18 歲高中畢業後,我選擇放棄大學文憑,目的是想快點進入業界,累積資歷和經驗。19 歲開始更當起「青年背包客」,從南非、歐美一路旅行到亞洲……。

乍看之下,我人生的步調好像跟同儕很不一樣,與其說我勇敢,倒不如說,是爸爸的那句話讓我更容易做出選擇:既然找到目標,就別再猶疑不定或大繞遠路了,把全副力氣都花在那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吧。

第二個浮現在腦海的身影,我把他稱為「改變我一生的導師」,是台東一間鹽酥雞攤的老闆。

高中畢業、決定不繼續升學後,為了陪伴家人,我搬回台東住了一陣子,期間就在鹽酥雞攤打工。獨自在台北生活 3 年後,重新回到成長的地方,感覺很複雜,因為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一個人要磨合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感謝每個過去的荒唐,成就現在的自己

由於媽媽是原住民,我從小就有很多原住民朋友,大家天天玩在一起;到台北讀書後,身邊又換成另一群一起拍廣告、做設計、看非主流電影的夥伴。兩者對我都很重要,但不知不覺間,我發現自己會下意識地開始「切換」。和原住民朋友在一起時,我會調整說話習慣和音調,甚至用他們的族語寒暄,就怕被套上一句「你台北人喔?」;但只要回到台北,我的言行舉止又立刻變回都市裡該有的樣子。時間愈久,我的自我定義愈來愈模糊,究竟哪一個自己,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樣子?

就在我一邊悶悶不樂、一邊炸著鹽酥雞的時候,學佛法的老闆陸續和我講了好多關於「放下」的故事。其中有句話,我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你只有接受過去和現在的模樣,才有力量去追尋未來,最終找到你自己。」

哭,並不是因為脆弱,是因為你已經堅強了太久。

回想起來,當時的我處在一個人人都經歷過的轉捩點,既想擺脫過去的束縛,又想放手去追尋眼前還沒得到的東西,反而卡在兩者間,變得什麼都不是。

大概過了 8 個多月,我才突然理解了老闆口中「放下」的含意,其實是要我學著去喜歡自己現階段的狀態──接受過往那些組成「你」的元素,也不要放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唯有如此,人才會走得更加踏實。

這樣的體會,不僅是自我認同,更展現在我閱讀習慣的轉變。高中時期的我,是一個非常排斥勵志書的典型文青,會故意穿全身黑出門,覺得這樣才叫特立獨行,而且認定所有隱含正面力量的句子都有個附屬含意,叫做「廢話」。像《在我墳上起舞》這類晦暗風格的小說,或那種主角位處社會邊緣、帶點黑色的故事,才是我衷心喜愛的作品。

從嗤之以鼻,到自己也書寫起鼓舞人心的句子,轉變從何而來?仔細想想,是從 22 歲那年,爸爸突然病倒開始。當時因為作品獲得客戶賞識,我已經在美國洛杉磯工作一年,滿心以為往後人生就是拿到綠卡、移民海外,從此展開自由自在的生活。怎麼也沒想到,不過是休假回台灣,在凌晨 1 點接到一通「爸爸休克了!」的電話,未來就全盤翻轉了。

當趕搭早上第一班飛機直奔台東醫院,看見爸爸罩著呼吸器的樣子時,我都還非常鎮定。直到我獨自陪他待在病房,按著手動控制的呼吸器,每按一下就掉一滴眼淚,才真正體會到,那些你以為永遠會存在的人、事、物,原來說變就變。隨後,我發現家裡還有數百萬元的龐大債務,身為唯一的經濟來源,我能做的,就是一肩扛起這個家。

那幾個月,我常常抽空帶著筆電到醫院附近的咖啡店工作,拼命趕設計稿;累到沒有心情工作時,就對著 Facebook 發呆。有一天,我隨意逛著網頁,游標正快速往下滾動,有句朋友轉貼的「勵志小語」突然映入眼簾:「哭,並不是因為脆弱,是因為你已經堅強了太久。」下一秒,我就在咖啡店裡哭了起來。

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對這種文字非常反感。但在一個人身心俱疲時,一句觸動你的話,會讓你覺得「就是這樣!」接著整個人就瓦解了。發洩過後,明明現實生活沒有改變,心裡卻得到安慰,就像有股力量,鼓勵你再多撐一下下,也許不久後轉機就要發生。

推薦給你:愛,是有勇氣受傷

一句話的力量,可以傷害一個人,但也可以拯救一個人

從那之後,我開始在 Facebook 上書寫心情。為了鼓勵自己,我的文字都以態度正向、用詞溫暖的「一句話」為主。沒想到,動輒上萬的分享數、數不清的私訊,內容幾乎都是網友主動和我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勵我一起加油,甚至感謝我在低潮時為他們帶來安慰。在那之前,我從沒想過這些文字除了療癒自己,竟然還可以療癒別人。

相信愛情,相信自己: 愛情療癒課十問

3 年來,隨著《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和《愛》兩本書陸續出版,我的正職也從設計變成寫作,甚至被形容為所謂的「金句作家」或「語錄作家」。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大家突然那麼喜歡看金句?」在我看來,有幾個主要原因。

一,是快速閱讀的習慣。比起長篇大論,用短短幾個字呈現一個完整概念,再切中讀者閱讀當下的心情,不僅容易打動人,更能吸引他主動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二,是社群時代的特性。如果說我們從小被教導該從事哪些職業、該追尋哪些夢想的教育是種「洗腦」,社群就是讓我們加速醒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世界」的工具。在社群裡,沒有人能壓抑你、決定你要按誰的讚或訂閱誰,因此簡單易懂、能引起愈多人共鳴的東西,就有機會成為主流。

這一年來,我受邀到不少學校演講,每逢 Q&A 時間,問題總是五花八門。不過,觀察久了,現在的我在演講結束之前,一定會加上一句:「你們其實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需要一點推波助瀾的肯定而已!」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書裡的句子:我們都害怕被笑、害怕被討厭,導致你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不敢去要。在我看來,那種想找到一句話證明「我沒有錯」的篤定感,才是大家需要金句的根本因素。

回想當初那段充滿壓力的日子,我很清楚一個人脆弱時接觸到的文字、音樂甚至電影,都會成為決定他走向「正面」或者「負面」的轉捩點。所以,我非常相信「一句話的力量」──只要運用得當,一句話可以傷害一個人,也可以拯救一個人。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