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偽裝夫婦》討論了日本的同志文化。許多人因害怕被社會打壓隱瞞自我性向、背負家庭期待,娶個不愛的人,害了兩人的人生。

文/陸希

最近我收到一位男性友人發來的訊息,問我過得如何,有沒有遇到合適的伴侶。在得到了我否定的回答後,友人再次回覆道:「其實想想形婚也挺好的,兩個人互不干涉,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還可以堵住『那些人』的嘴。」

在這裏我的男性友人已經對形婚的概念理解泛化了,沒有僅僅停留在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結婚組成家庭這件事情上。形婚的英文是“Marriage of convenience』,如果從字面上翻譯是「方便的婚姻」,男女雙方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結為夫妻,只是名義上的夫妻身份,而無實質內容。

最近日本電視臺(NTV)在播出一部名叫《偽裝夫婦》的電視劇,播出八集來的平均收視率超過 12%,屬於中等偏上的收視水準。該劇講述圖書館管理員嘉門尋(天海佑希飾)外表看上去總是笑容滿面、穩重自持,作為「理想女性」形象被眾人羡慕,實際上 45 歲還保持單身的她內裏卻是討厭與人交往、毒舌金句不斷的吐槽女王。

嘉門封閉自己內心的理由與大學時代真心傾慕卻遭其被拋棄、實際上是一名Gay的戀人陽村超治(澤村一樹飾)有關。多年後,因為陽村的母親華苗(富司純子飾)命在旦夕,嘉門接受了陽村的求婚,二人成為了同寢共食卻貌合神離的「偽裝夫婦」。(《偽裝夫婦》百度百科,2015)

這部戲我看了幾集,每一集都看完都會發出無奈的嘆息。第一集中男主角欺騙母親說女主角已經懷孕,這讓身得絕症的母親仿佛看到了活下去的動力。傳統的家庭觀念中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一定要成家,成家一定要生養下一代,這是為自己的家族延續香火,是對自己父母盡孝的方式。在社會當中雖然大家口口聲聲說著生育是一種權利,但大多數的人卻把這項權利等同與義務。大家腦中「完整家庭」(父親、母親和孩子)的概念還是如此根深蒂固。

推薦閱讀:把「家」的定義還給相愛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實

劇集向後進行,偽裝夫婦和母親因為是否要辦婚禮而發生分歧。男女主角本來就不是因為愛情結合和的伴侶,而是形婚,所以自然對舉辦婚禮不感興趣。這時候母親跳出來反對,而反對的理由則是需要給女孩子一個交待。「難道你不想看到她穿上婚紗的最美麗的樣子嗎?」母親的觀點可以理解為,男人可以不要婚禮,但女人都渴望浪漫的婚禮。

母親的觀點再次讓我們看到社會對於婚姻的建構是多麼可怕和可笑。如果女性穿上婚紗的樣子就是最美的,那麼不結婚的女性豈不是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自己最美的時刻。這讓我聯想起「7-11單身教我的七件事」系列廣告中有一個故事也是說,一個女生不結婚卻自己去拍了一套婚紗照,說是要留住自己最美的樣子。為什麼不管是真的要結婚還是不要結婚,大家都把女性穿著婚紗的樣子看作是最美的,為什麼不是校服、工作服或者乾脆是裸體?

因為大家把婚姻當作是女性的必修課,擁有一場浪漫的婚禮就是在必修課的第一堂就表現的很出彩。浪漫的婚禮會成為相愛的人美好的記憶,但是婚禮是否真的必需,女性身著婚紗的樣子是否是最美的時刻,還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進一步閱讀:將「伴侶關係」還給相愛:結婚不是愛情的唯一解答

在婚禮結束的時候,男主角的母親向女主角含淚懺悔,說自己其實是裝病,為的只是讓年過不惑的兒子趕快成家,並且也想驗證自己對於兒子究竟是不是 gay 的猜測。聽到母親的懺悔,觀劇的我和女主角一樣內心已經崩塌,母親還懇請女主角不要將實情公佈出來。

這番懺悔,使得這場形婚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悲劇,因為男女主角原本約定了在母親過世後立刻離婚。母親對於兒子性取向的不安可以理解,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的性別觀念都已經開化到了可以接受同性戀的程度,但是母親犯的錯誤可能是很多人也都會犯的,那就是認為會與異性結婚的人就不會是同性戀。在他們的眼裏結婚成為了阻隔同性戀的一種有效手段。

推薦閱讀:台灣基督徒夫婦的婚禮致詞:如果你們祝福我,也請祝福同志的愛

電視劇還在連載,我卻實在看不下去了。無奈的情緒讓我甚至產生了悲傷。劇中的「偽裝夫婦」都有這麼多問題了,那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呢?

回應之前不止一次的男性友人向我詢問形婚的意向,我開始思考「形婚」有沒有傷害到人?如果有,又傷害了誰?我的答案是有。

因為形婚是一種妥協,一種被迫接受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的行動。選擇形婚,也許是有苦說不出,但依舊是認可了婚姻是一種完美的親密關係狀態,擁有了婚姻關係,一個人將會更加坦蕩,甚至在社會生活中會少遇到障礙。社會能不能拆除條框?人們能不能堅持反抗?「偽裝夫婦」製造的「表面的和平」並不是長久之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