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康熙來了。這是台灣觀眾最不想面對的道別。節目長播12年,在台灣節目中形成自成一格的談話特色、也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12年,陪伴許多人成長、 失足、歡笑流淚。走出節目,蔡康永祝福所有觀眾依然能找到更廣闊的世界。

看了台灣的新聞,說是康熙來了要結束了,心裡難免有些悵然,很多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評論康熙,當然所有的事情就像是切片的檸檬,看似透明還是有兩面,但不論好壞,康熙這個節目的確是陪伴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許多青春(或者童年)?

一起工作的同事,一群新加坡和中國女孩,她們或許沒有去過台灣,或者是只在台灣短暫旅行,但是,台灣的網路爆紅人物,或者是哪個街頭的巷弄小吃,她們不見得比我們陌生,甚至是當她們知道你是台灣來的老師的時候,有的時候劈頭就會問你,某一集康熙來了的劇情,彼此之間的距離,瞬間拉近好多;不只如此,一起住的馬來西亞室友,因為她爸爸年輕的時候在成大讀書,所以她們家非常的台灣(哈,台灣變成一個形容詞?)不論是口音,還是生活中的習慣,甚至是她比我更熟悉的每一集康熙來了,談到的國片,其它幾個室友可能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她已經可以接上話,問她怎麼知道?她一句康熙來了,馬上解釋了這一切,雖然這只是一個娛樂節目,或許有的人還認為不太入流,但它卻真實的串起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華人集體記憶,並且成為一種次文化。

延伸閱讀:「中國好聲音」爆紅!為什麼台灣的綜藝節目讓人想轉台

康熙對於台灣人來說,像是一種生活中的必需品,或許你不每天都會喜歡它的主題而每天 10 點守在電視前,但是你會習慣於在一百多個頻道隨意轉換的途中,聽見康熙的笑聲,或許偶爾還夾雜著調侃陳漢典的話語,但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失去了,必然會不習慣的。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在看康熙,除非是有特別吸引人的主題,但是當我到了新加坡之後,每當有壓力的時候,或者是想家的時候,也可能是在打報告的時候,我總是一集又一集的康熙播著,可能是今天剛更新的,也可能是因為在專心做著某件事,沒有去切換,而自動重複了前幾天看過的,不知不覺中,好像,內容在說什麼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熟悉的罐頭笑聲,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有點大聲的片頭,還是康熙的笑聲,那是一種熟悉的感覺,讓人有點可以在那樣的喧鬧下靜下心,我想....未來,我還是會在網路上,繼續在晚上 10:00 上映著康熙來了吧!有一天,我也會跟誰說著,這是我的少女時代(笑)

奶茶在臉書上引用了蔡康永的一段話,來謝謝這個節目,我想,這代表了大部分的觀眾的心聲,12年...對一個社會來說,對一個人的人生片段來說,都可能是會有很大的變動的,然而,用「長大」這個字,是更加溫暖的,而這個解釋,讓我們更相信,這兩個字,不專屬於孩子,而是屬於每個努力生活著的我們。

「謝謝康熙勇敢的做了那麼多創舉,包括優雅面對長大~希望未來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方式,我們一起慢慢變老⋯⋯⋯什麼叫作長大?就是我們終於體會到有一件事情不再那麼迷人,有更迷人的事情值得追求。對於所有跟康熙揮別的觀眾,我都充滿了欣喜,很高興你們找到了更廣闊的世界。」——蔡康永

再見了,康熙來了,那些累積起來的記憶,還有一起經歷過的時光,或許讓我們了解,「長大」並不只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已,但是,就像蔡康永形容小 S 那樣,是「無以倫比的美麗」,正因為人生的不可逆,這12年顯得更彌足珍貴,我們一起長大了,透過螢幕,我們擁有了許多共同的記憶,無論,在何時、何地。

推薦閱讀:寫給依然在長大的我們:學習調侃自己並溫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