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凡事都要做到 100 分?盡力想當父母親眼裡的「好孩子」?不要被理想的自己束縛,反而更自由。

越是抱持自我否定想法的人,為了逃避就越是會想要去尋求理想、完美的東西。一個完美的自己,理想的自己;一個不完全的自己,壞的自己。只會有這樣的二分法。

推薦給你:525 我愛我:不需要一百分,找回自在的五個練習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如果是完美的,那麼父母跟身邊的人就會肯定他、愛他,所以就算超過自己的能力,就算勉強自己也要追求完美。 然而,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完美。越是追求完美的自我,實際上看到的就越是不完全的、沒有用的自己,然後就會陷入自我厭惡,而變得沮喪。

「完美的自己」、「理想的自己」真的有那麼好嗎?那真的是自己所期望的嗎?

或許那樣的完美形象反映出來的是父母所希望與期待的幻影也說不定,也或許那樣是對真實的自己缺乏自信,只是為了隱藏真實自我的面具也說不定。就像年幼的孩子一樣,只是想被父母師長稱讚而已。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算是實現了這個「理想的自我」,這當中也不會有「真正的自我」和「屬於自己的幸福」。知道這一切都是幻影之後,只會感到更加的空虛。與「理想的自己」相較,「現實的自己」不覺得可悲嗎?但是被幻影操縱 的人難道不顯得更可悲?

因為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不覺得很絕望嗎?但是,什麼「理想的自己」、「好孩子的自己」之類的其實都很無趣。 會對「好孩子」形象有所眷戀,完全是因為不被父母所愛的關係。但是只要被「好孩子」的自己所束縛,就無法脫離父母的支配,成不了獨立自主的大人。

同場加映:宮崎駿夢想王國背後:他的童年,是一幕幕孤寂

「壞孩子」的自己,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自己。當一個人接受了「壞孩子」的自己時,才是真正地朝獨立自主的一面靠近了一步。要鼓起勇氣,把「理想的自己」丟出去;要暫時停止當「好孩子」,試著當一下「壞孩子」。

罪惡感或不安的心情可能會向你襲來,但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任何人想要解開心靈的魔咒時都會發生這樣的情形,那是因為對父母的忠誠心到現在仍束縛著自己。唯有將它掙脫才能獨當一面,走向自己的道路。試著當個「不孝的孩子」吧!試著把父母踢開一次。雖然這是很痛苦、悲傷的事,但是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就無法往前走。而當你不再被那樣的自己束縛時,就是往恢復之路邁進,正在大步往真正的自己靠近。

推薦閱讀:《母親這種病》:別讓對父母愛的執著,成為痛苦來源

當你從父母身邊解放時,或許才是你重新再愛父母一次的時候。

這一點,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上也是一致的。越是想要找到理想的對象,實際上遇到的,會盡是些不好的、會欺騙人的人。那麼無論怎麼等待,迎接而來都將是失望與訣別。

因為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人。想要找尋心目中理想的人物,恐怕只會落得失望與不幸。

如果想要幸福,就要改變這種不佳的思考模式。重要的是,不要去追求完美一百分。因為要是追求一百分,那麼就連九十九分都會讓自己覺得不幸。所以這是一種讓人不幸的思考方式。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答案是,不要以一百分為滿足,而是以五十分為標準。一百分並不是最好的,五十分才夠人性化,才是最好的,要把你的想法翻轉過來。如果對五十分就能感到滿足,你的人生或許將輕鬆許多。把六十分想成是最棒的吧,一百分真的太不自然了。

然而,追求最完美的力量,也有它的意義在。因為你想要完美,所以書會讀得好,能達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不但能成為優等生,也會被周遭的人認為你很厲害。但是追求完美這件事,其實到青春期為止就已足夠了,也差不多該結束了!大人的圓融,或許就是終結你對完美的堅持。

推薦閱讀:從女孩到女人,重新愛上自己的六種不完美

以《奇蹟》(奇蹟)、《神的汙手》(神の汚れた手)等作品知名的作家曾野綾子,也是為母親病所苦的人。一個才貌兼備,如畫般的女性,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優等生。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成為芥川賞的候選人,二十二歲就出道當作家。從此之後她一路順遂,成為受歡迎的實力派作家,聲望非常高,但在三十歲罹患了憂鬱症。

同場加映:張育嘉導演:將憂鬱化為力量,給世界美好體驗

那是因為,在曾野綾子以「好孩子」、「優等生」追求完美的生活方式裡,出現了辦不到的一面。她除了是作家,也結婚生了小孩。作家、妻子、母親,任何一個角色她都能做得很好,因此身邊的人對她有期待,而她自己也覺得把這些都做好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周圍的期待和她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始出現分歧的時候,這落差慢慢地擴大。不論是工作或家庭,都超出了極限。

在她無路可走,在回顧自己的過程中漸漸發現,自己努力想要回應周遭人對她的期待以及追求完美的根源,都在於她和母親的關係。就如同她對母親稱呼為「母親大人」所表現的一樣,母親在她心中是絕對的存在。然而,她領悟到自己一直聽命於母親,因為在母親的支配下扮演好孩子的關係,才會導致自己現在無路可走。

從此之後,曾野綾子把過去受壓抑的想法都拋了出來,把「壞孩子」的自己表現出來,開始反抗母親。雖然有一段時期和母親的關係變得惡劣,但不可思議的是,當她放棄當個好孩子開始,就像放下肩頭的重擔般變得輕鬆,也成功克服了憂鬱症。

後來她與母親的關係變得更對等,也找到了新的安定。

更多關於母親病的討論,都在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