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把心,放柔軟;把理性認知,暫放一邊」,聊聊:庫柏的太空之旅,究竟是「星」際旅行?還是「心」際旅行?

星際效應(溫馨父女版海報)
(圖片來源)

是「星」際旅行?還是「心」際旅行?

關於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天文與科學的觀點,我們已經聽了好多有關「黑洞」、「蟲洞」、「三次元」、「四次元」、「五次元」、「六次元」、「七次元」…抱歉,好像太過了,影片中似乎沒談到這麼多次元。

網路上,亦有很多神人給了我們很多的「謎團解答」,以及針對謎團解答所發出的再質疑。大多數的觀點都很棒,也讓科學的討論陷入了無限的迴圈,這是科學迷人之處。(同場加映:喚醒90%大腦潛能的露西,真的只存在電影裡嗎?

並且,喚醒了許多人心中的科普魂。

不過,在這篇文章裡,不會有太多太硬、太艱澀的科學知識與專有名詞。相反地,誠摯邀請您一起來「把心,放柔軟;把理性認知,暫放一邊」,與我們一起聊聊:庫柏的太空之旅,究竟是「星」際旅行?還是「心」際旅行?

 

的確,如果單就科學的角度來看,有太多關於浩瀚無窮科學的假設與想像,但也因為未可知的世界超越我們可以理解的太多,所以在這些不同想像裡,大家各有根據、各有詮釋,只要有根據、說得通,似乎都行。(延伸閱讀:七幅奇幻攝影作品,帶你來到平行宇宙

有人說,這正是科學弔詭之處:一個本應「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存有絕對真理」的範疇,看似每個問題應該都可以找得到相對應的解答,可是很多科學家窮其一生,耗費畢生心力尋找某個答案、企圖從中找到真理,卻仍把疑問一併帶著辭世。

然而,即便是上述的歷程,我仍始終認為:科學,之所以迷人、之所以可愛,是因為「科學,始終源自於愛與人性」。

科學,始終源自於愛與人性

就像,在庫柏(Cooper,馬修麥康納飾)所生活的年代裡,「糧災問題怎麼解決」比「頭頂上的太空有什麼東西」來得更重要。曾經歷過美麗太空時代的庫柏說得貼切:過去我們仰望天空探尋可能,如今只低頭在乎土地的肥瘠。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於1954年提出「需求層次論」(如附圖),將人類的需求分層歸類,越底層越接近「生理的滿足」,越高層越重視「心靈空缺的填補」。人,會在底層的需求被滿足後,自然而然向上提昇、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所以「飽暖思淫慾」這句話,其實是有心理學根據的。(延伸閱讀:系統思考:五個層次與五種反應

Maslow(1954):需求層次理論
(圖片來源)

我們舉庫柏所在的年代為例:當全球人民為糧食問題憂心忡忡時,「農夫」取代「工程師」成為最具貢獻的行業,工程師被視為無用,連湯姆(庫柏的兒子)學校老師都這麼建議孩子與家長。而過去叱吒風雲、每年擁有無上限經費預算、從事太空研究的 NASA(美國航空太空總署),卻被迫轉為不見容於廣大民眾的地下化組織。

因為社會輿論絕不允許「大家都快餓死了,竟然還把大把鈔票/資源燒來建構不切實際的太空夢」。

除非,這個太空夢,關乎人類集體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在意的是人類的生存,而非只是「追求自我實現、夢想實踐」的滿足。(延伸閱讀:別迷惘!你就在夢想的路上

唯有從這一點出發,才有機會說服我們:原來,把錢花在探索頭頂上的世界、為人類找尋下一個家,跟把錢花在解決糧荒問題,都是在為人類生存找出路,都同等重要。

至少,庫柏是這麼被說服的。

不管是布蘭德(Brand)博士對人類的大愛,或是艾美莉亞(Amelia,布蘭德伯市之女,安海瑟薇飾)對愛人、庫柏對其家人的小情小愛,如果不是因為人性中的愛,任務終究要失敗,又或者該說「任務根本不會有開始」會更貼近事實。

即便我們的愛各有區別,但任何的愛,都該被讚詠與理解,而非否定。

例如:對於庫柏一心只想趕緊完成任務,早日回到兒女身邊、兌現「我會回來」的承諾,艾美莉亞頗不以為然,心理有股批判的聲音,認定那種愛叫自私。然當他們因燃料有限,被迫無法走完所有行程,需得選擇與放棄探索部份星球時,艾美莉亞想說服大家往「失聯已久」的星球去,只因所愛的人在彼處,不也是種自私?

而布蘭德博士對全人類的大愛裡,其實窩藏著對地球現況的放棄,刻意隱瞞「這是一趟單程太空之旅,有去無返」的事實,離開是為了尋找第二個適宜人居的地球,然後殖民。他深知少有人會願意永遠拋下家人在一個沒有盼望與未來、終將被遺棄的星球,自己逃離只為「人類物種的延續」,就像曼恩博士(Dr. Mann,麥特戴蒙飾)所說:我們可以無私的愛自己的家人、親友、愛人,但是很難跨越那道障礙,去愛其他人。(推薦你看:多久沒跟家人聯絡?陪伴我們成長卻被忽視的「家」

看似自私的布蘭德博士,不是嗎?

但當我們注意到:他對自己摯愛的女兒,為了不讓她有所掛念,也一起隱瞞著,並親手把她送上太空。彼刻他心中必然清楚,分開不只是生離,也是死別。又或者知道當年政府當局要求 NASA 對農民投擲飛彈,以降低人口對糧食的損耗時,他甘受政府金援斷炊之窘境,斷然拒絕接受命令。若我們有機會知道這些,對他的評斷會否因此而有所不同?

那麼,布蘭德博士、艾美莉亞、庫柏,究竟是否自私?螢光幕前的我們,絕對有權利論斷!只是,我們似乎也都該被提醒:這些人所下的任何一個決定,有多艱難。

即使是為求安全返回地球,釋放出假訊息引人去該星球的曼恩博士,種種自私的作為,令人反感,我們也都不能故意忽略: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在另個不宜人居的星球上經歷他那些遭遇及考驗,為求生存,要如何不自私?(延伸閱讀:最苦的不是生活,而是失去生存的樂趣

庫柏離開兒女家人,對女兒莫菲(Murph)與兒子湯姆(Tom)而言,不也是個自私的父親?

庫柏與兩個孩子,感情甚篤。
(圖片來源)

對父親的愛,兄妹倆不同的詮釋與決定

在莫菲的心中,明知道父親這一趟去,可能再也回不來,怎麼懇求也無法讓父親留下來,卻因此激起了心中要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的夢想;誰會知道,原來建立這個「莫菲航空站」的偉大女性,夢想的源頭,竟只是源於「一個小女孩,私心期待父親早日回家」的小小盼望。

而湯姆,一個乖巧、崇拜父親的兒子,甘心追隨父親腳步成為一個優秀的農夫,當父親離開時,他沒有像妹妹莫菲一樣的任性、對父親生氣,並冷靜接下父親交付「好好照顧家裡」的責任,不斷透過影像跟父親敘說家裡的狀況,然而點點滴滴,我感受到背後全是想念,以及一次次期待回音後的落空。他固守家園,始終相信父親有天會歸來,即使孩子、太太因此而蒙受健康與生命的威脅,他仍堅守不肯離開與父親有共同回憶的老房子。對他的太太與小孩而言,他是個自私的父親(平心而論也的確是個不怎麼稱職的父親),但自私的背後,您是否看見包藏著對父親無盡的愛與思念?只是這份思念,竟隨著他與父親之間難以劃分的生命界限,不顧太太曾經一度提醒「你該把你的父親放下了」(因為我們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差點釀成他自己家庭的許多遺憾。(推薦閱讀:給父親的告白信:說不出口的我愛你

親愛的,很多看似自私的背後,常常有著我們不知道的生命故事。當我們忍不住想做出批判時,若是您願意,試著多一分靠近、多一分理解後,再決定是否要舉起那隻指責的大手。因為,愛很奇妙!當我們把愛給某個人多一些,可以分給其他人的就會少一些,於是出現了「他是個很懂得愛的人」以及「他是個很自私的人」兩種不同聲音。

我們都太習慣在科學裡找明確的答案,而科學也總是令我們滿意,讓我們予取予求。正如同實驗室結果顯示,糧災恐會繼續蔓延,再過一定年限後,地球將無法使用,庫柏說:「會有辦法解決的!人類不總是如此?」聽在耳裡,盡是諷刺。

科學,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選項;愛與人性,決定要用哪個選項

諷刺的是,當我們面臨問題時,在科學(含醫學、天文、自然)裡所得到的答案,往往就只是個選項,一個告訴我們「這樣作,也可以」的選項。

心理學上,有一個「双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的概念,意思是指:當我們預知事情的各種結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卻仍得選其一時,要如何作決定?

生命中的難題,往往要在「双避衝突」中作抉擇,既叫做難題,就不會是容易下的決定。就像,無論是布蘭德博士的 A 計畫或 B 計畫,都是科學告訴我們有機會可以做到的,但也都不會是完美的選項。然當地球再也無法使用時,我們被迫選擇,這時候決定採用 A 計畫或是 B 計畫?浩瀚無窮的科學,不會幫我們決定;作決定的,是永遠無法完全客觀理性的我們,始終無法逃避做選擇,以及承擔選擇後的結果。(推薦你看:選擇與承擔,你的人生想爬樓梯還是爬樹?

親愛的,下一次,當您在浩瀚科學裡試圖找答案卻找不著時,別忘了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因為愛與人性,會是我們在下決定時「最後的依歸」。

 

想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影?來看【心理學電影院】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