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確定是不是 ADHD 嗎?4 個陪伴多動兒成長的育兒技巧!

文|陳雁茵
 
我收到不少家長的求助諮詢。他們的孩子頻頻被老師投訴上課走神不聽講,總是坐不住,小動作特別多,愛說話,喜歡大喊大叫,甚至離開座位干擾其他同學。孩子在家中做作業也是如此,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或者在屋子裏走來走去,邊玩邊做。他們平時總是活蹦亂跳,好像永遠無法安靜下來。

這些父母給孩子輔導功課時,經常被孩子的不專注氣得不行。孩子在學校則常常受到老師責罰,而且學習成績通常也不好。
 
這些家長認為孩子患有多動症,憂心忡忡向我諮詢如何治療,是否應該用藥。面對心急如焚的父母,我卻勸他們不要急於治療孩子。 

(同場加映:「吃加了色素的糖果會造成小孩過動?」早在 2008 年被推翻,別再相信假訊息

兒童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Dummer on Pexels

父母通過更新認知提高心理能量

父母採用的育兒方式通常受其認知的影響。

認為孩子患了多動症的父母往往傾向於尋醫問藥,希望採用外部干預及藥物來治療孩子的病。他們很可能會忽視育兒方式在改善孩子的多動和注意力渙散等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不會主動學習和改善育兒技巧去幫助孩子。

在我接觸的這類父母中,很多都出現過度擔憂、傷心、焦慮、沮喪、煩躁等負面情緒。他們希望尋找簡單快捷的方法治好孩子的病。

然而,這些多動的孩子真的患有多動症嗎?我們不能倉促草率地下定論。

小孩圖片|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exels

多動並不等於患多動症

多動症的全稱是注意力缺陷及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常縮寫為ADHD)。

很多人認為多動症就是過度活躍。其實醫學界對多動症的診斷是嚴謹的。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一般都以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為指南。

但診斷需要對孩子進行多維度全面評估,絕不能憑單一的測試下定論。專業人士首先會對孩子進行身體檢查,以排除身體因素造成的問題行為。他們還會觀察孩子,並與孩子的熟人進行深入交談,瞭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少兒期的正常好動與缺乏專注力

多動的孩子確實令家長煩惱,嚴重的症狀也的確會影響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但是,很多在家長眼中的問題行為,例如不能專心聽課和認真做作業,好動多話,丟三落四等,其實在兒童心身發展過程中是正常的。

孩子的成長遵循一定的身心發展規律。例如,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每增長一歲,注意力能持續的時間大約增加 2-3 分鐘,即孩子一歲時能專注 2-3 分鐘,兩歲時能專注 4-6 分鐘,十歲時能專注 20-30 分鐘,如此類推。

小孩圖片|Photo by Vika Glitter on Pexels

家長可以參考這類「標準」,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教養孩子,避免使用揠苗助長的教育方法。另外,每個孩子也都有各自發育成長的節奏。家長不必為孩子未能「達標」而過度擔心,更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頻繁的對比常常是焦慮產生的根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焦慮的家長把孩子的多動和注意力渙散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之處,多動兒思維活躍發散,好奇心強,想象力和創造力較常人豐富。他們具有追新求異的特質,他們不墨守成規、不固步自封。

著名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2019 年刊登的一篇題為《ADHD的創造力》的文章中就列舉了多個證實 ADHD 患者具較強創造力的調查和研究。
 
倫敦國王學院卡塔尼教授也於同年在科學期刊《大腦》上發表論文稱,從對達芬奇的歷史資料研究中發現,達芬奇具有多項 ADHD 症狀。以現今的標準診斷,達芬奇很可能患有 ADHD。

卡塔尼還認為,很多 ADHD 患者都聰慧、直覺敏銳,富有創造力。
 
心理治療師及暢銷書作家哈特曼早在 2003 年就出版了一本闡述 ADHD 與創造力關係的書。他把 ADHD 患者所具有的創造性特質稱為愛迪生基因。愛迪生如果生活在當代,就會被診斷為 ADHD 兒童。

他小時候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僅僅讀了三個月小學就被踢出學校。如果沒有其母無限的包容理解以及耐心引導,這位發明家的創造才華很可能就會被學校教育所扼殺了。
 
哈特曼認為具有愛迪生基因的孩子極難適應正規學校教育,但他們特殊的大腦構造使他們擁有成為發明家、探險者和企業家的先天素質。

小孩圖片|Photo by jonas mohamadi on Pexels

走一條積極樂觀的育兒之路

兒童有很強的感知力。他們年幼時未必能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但也能感受別人的情緒。父母的焦慮會直接或間接帶給孩子自卑、憂慮、內疚、恐懼或憤怒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很可能會進一步引發孩子的其他心理問題。

反之,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內心永懷希望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培養起他們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孩子受益終身。

我在實踐中發現,當家長的認知改變了,他們的焦慮感隨之就會大大緩解。那些來尋求幫助的家長,在諮詢後認識到:幫助多動兒童矯正行為,不是爲了把「淘氣」的孩子變成循規蹈矩的小乖乖,更不是去壓抑或扭轉孩子的天性,而是通過科學手段幫助孩子更好地獲取生存技能。

多動和衝動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逐漸減弱。父母如能耐心陪伴孩子渡過艱難時期,按其天性引導他們發揮特長,多動兒定能活出與衆不同的精彩。

兒童圖片|Photo by jonas mohamadi on Pexels

陪伴多動兒成長的育兒技巧

儘管父母在意識上接受與多動兒共同成長的育兒模式,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容易執行。很多父母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與多動兒相處。

以下是我給前來諮詢的父母建議的一些情緒管理方法:

急剎車法

當感到自己的情緒因孩子的行為而波動時,例如感到煩躁和生氣,馬上在頭腦中亮起紅燈,給自己發出危險警報。立即停止與孩子的任何互動(孩子的破壞性或危險行為除外)。不要說任何話,也不要作任何反應。心中反覆默唸:危險!危險!危險!

人在負面情緒操控下說的話和做的事,經常會引致不良後果。此時不說不做為上策。

這種方法需要反覆操練。我們被情緒操控時,通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身體。唯有反覆操練,使這種「不說不做」成為條件反射後,才能輕鬆使用這種方法。

猜你想看:我是個過動症母親,而我的孩子有亞斯伯格症

小孩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場景轉移法

「急剎車法」是一種應急法,能防止父母情緒失控,減少親子衝突。「場景轉移法」則能幫助父母調節情緒和減緩壓力。

「不說不做」是父母「迫使」自己控制情緒,但很可能會造成自身的壓抑。這時,父母就需要一個情緒疏通的渠道。離開「此情此景」有助於平復心情。

父母可以走進另一房間,播放自己喜愛又讓人愉悅的音樂,喝一杯喜歡的飲料。站在窗前、陽臺眺望遠方。家中有其他成人的話,你也可以出外散步。轉移場景後,開始做腹式呼吸(這是減緩壓力的有效方式,建議家長學習),儘量讓身體放鬆,同時回憶親子相處的那些美好時光。

腦補法

這種方法需要父母運用想象力,在腦海中構建親子有效溝通互動場景,在想象中讓自己預演或操練有效的育兒技巧,使這些技巧進入潛意識。

父母可以在睡前花 5-10 分鐘進行腦補。首先放鬆身體,進入冥想狀態。然後想象孩子在不同場景中讓你心煩的行為(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按自家情況在腦中設計場景),靜心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然後在這些場景中使用前面兩種方法。 

兒童圖片|Photo by Luna Lovegood on Pexels

正面資訊反覆輸入法

陪伴多動兒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感到疲憊和沮喪。

父母可收集關於多動兒童成就精彩人生的案例和文章。在感到挫敗和疲憊時拿出來閱讀,給自己灌注力量,重燃希望。

父母亦可參加一些多動兒父母群體,與志同道合的父母共同努力,互相鼓勵,同時學習更多的育兒技巧。

父母還需給自己喘息的時間和空間。爸爸媽媽可輪流帶孩子,或請親友偶爾幫忙帶孩子。在離開孩子的短暫時間裏,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締造好心境。

育兒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過程。無論孩子天生何種特質,父母情緒穩定、不折不撓、積極樂觀,才能賦予他們一個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