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孩子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媽媽的第二職場】專題,專訪《臺北女生》、《疫之生》作者許菁芳,談成為母親以後,困難或許比想像的還多,但力量也會比自己以為的還要更多。

許菁芳的多元宇宙,除了學者、作家、臺北女生外,在 35 歲那一年,多岔出了一條分支——成為一位母親。

她說,原以為生養孩子,會使得學術研究發表與文字創作量下降,卻在成為母親的路上,意外發現產量不減反增。

「我也覺得好神奇啊。」菁芳這麽說,一如她曾經打趣分享的,孩子就像個「帶財寶寶」,讓她成為母親後,看見一條不一樣的生活軌跡。

探究再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更在於菁芳看待母職、工作的意義詮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創造的過程,無論是職涯的自我實現,還是身為母親的體會。

於是回應關於家庭與職涯必然衝突的論述,菁芳給了不同視角的解答,「我跟寶寶的關係,很大程度是我決定的,也是我創造的。」

女性在生育後重返工作,就像開啟屬於自己的「第二職場」。在這個全新的平行宇宙,菁芳以敞開的態度,接納人生的轉變、建造屬於自己的信念與支持系統,感受一點一滴更有力量的自己。


圖片來源|許菁芳提供

父母、伴侶支持系統,還包含了貓咪

任教於南投的國立大學,菁芳在產後的第一年,於臺北與南投之間通勤。菁芳與伴侶忙碌的時候,父母會來幫忙帶孩子,「這讓我能有完整的一段時間,專心做研究。」

孩子滿一歲後,教職的第二年,菁芳與伴侶搬家到埔里,讓菁芳不必再兩地通勤,經過討論,伴侶決定請育嬰假。

在過往常見的家庭育兒計畫裡,大部分是由母親請育嬰假,我們好奇,在菁芳的家裡,是如何開啟這樣討論?

來看台灣的男性育嬰假比例,在 2022 年來到 25.5%,為歷史新高,顯見性別意識愈趨上揚。但對於許多男性來說,礙於傳統性別觀念,又或是職場上的無意識偏見,還是讓他們難以安心請假。

關於這點,菁芳回應倒是務實而中肯,相較於伴侶在企業任職,有固定上下班時間,菁芳作為大學教授,上班時間主要投注在學術研究與授課,一來時間相對彈性,二來薪資結構與學術價值高度相關,「總而言之,我覺得我請育嬰假並不划算。」

另一方面,伴侶若按照現行法規,請育嬰假不僅可領到六成薪水,加上政府補助的兩成津貼。請假育嬰,彷彿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你的時間又回到了你身上,我覺得蠻不錯的。」

我們笑説,原來不只是媽媽開啟了自己的第二職場,對爸爸來說,也像是展開第二人生。

而菁芳也談到,每個家庭的需求與選擇也不一樣,小孩從出生到幼齡,母親確實扮演著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與載體。對有些媽媽來說,由自己請育嬰假也是非常自然的選擇。育兒方式沒有絕對,而是依據不同家庭,展開最適合的模式。

生育孩子不只是媽媽一人的責任,也需要伴侶與家庭的支持系統,有時候還包含了「貓咪」。

菁芳家有兩隻橘貓——椪柑與海梨仔。需要授課的日子,她早起準備好孩子與伴侶的早餐後,就到學校上課,忙碌整天後,再回家陪伴家人,幫孩子洗澡。當孩子入睡,才有時間餵貓、陪牠們玩。

其中海梨仔更是會等菁芳忙完了,再來撒嬌討摸摸。「貓咪好像也能理解,現在家中的第一順位是弟弟,不是牠們。」談起家貓,菁芳顯露出欣慰的微笑。

於是父母、伴侶和貓咪,都共同支撐起這個可愛又溫暖的宇宙。

養育孩子就是調整優先順序,也是工作戰術的改變

現在的菁芳,要等孩子睡著了,才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專注研究。孩子佔據了九成的注意力,工作步調減速,菁芳卻不著急:「我跟自己說,就像調整優先順序,先放在小孩身上。這幾年如果是發表量下降,也是很自然的。」

「但放到我整個生命的 80 年來看,它其實是很短的時間。」菁芳也提出一個有趣的思考:「說不定女性壽命比較長,也是讓我們有時間能養育孩子。」

隨著心態轉變,工作模式也跟著轉換,當時間被切分瑣碎,「我要做的,就是掌握授課與育兒外的零碎時間,讓學術研究的單位產值最大化。」以前要花一個小時的事,現在試著半小時內就做好。

而回顧過去十年在專業領域的累積,某種程度也讓她有了一定的不可取代性,也開始有許多學術夥伴組隊,邀請菁芳共同發表。菁芳儘管並非計畫主導者,而是負責其中一部分,也能順利推進發表完成。也因此從懷孕開始的這兩年,菁芳的發表量不減反增。


圖片來源|許菁芳提供

她說,這是一種戰術層次的改變,但本質上的提升就是穩定的累積,在這個上漲的過程不斷回應挑戰,每次都變成一個正回饋。

另一方面,現在的工作單位,也給她相當友善的環境。

「當時我懷孕六個月,去到這間學校面試教職工作,系主任眼尖發現我的肚子,很開心地跟我說恭喜。」許多職場環境,如果發現面試者懷孕,可能態度就變得冷淡,擔心可能影響工作產值。系主任的反應卻是發自內心的開心,這讓菁芳備感溫暖。

她剛到學校任教的第一年,也有許多事情還不太清楚,前輩與同事們都會熱心告訴她如何開課、怎麼安排比較好。

「老實說,很多小事都不是致命問題,但是有人稍微扶你一下,你就省下試錯的時間,能夠順順地爬上來。」菁芳感受到大家都時常替她著想,「讓我最受到支持的,往往不是制度面,而是身邊同事們提供給我的幫助。」

制度是固定的,但人卻是有溫度的,善意能夠織成最緊密的支持網。

選擇當媽媽,就像帶領團隊,成為一個 leader

回顧成為母親的這兩年,母親這個角色,讓她體驗到更多的是成長與擴張。「我對生命的認知是,人一定是承擔越來越多,同時也越來越強大,活得更加寬廣。」

「責任帶來更大的視野,成為母親就是一份很大的責任,是一件非常 powerful 的事,每個母親都是巨大的成功。」

這就很像在工作上,你被問想不想成為一個 leader,帶領一個團隊?當媽媽,就是一個 leader。

「作為女性,我們有這個特權與能量,選擇要不要成為母親,要不要變得這麼 powerful,當然背後必然會很辛苦,有很多挑戰,而我願意、我選擇讓我的生命要這樣成長。」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要的成功。而選擇成為母親,也是一種成功。

不過菁芳也肯認,在孩子學齡前,會有許多辛苦與退讓,她也不想過份美化母職,坦承地說:「生育小孩真的很辛苦啊,這時候就會跟媽媽朋友們一起抱怨。知道有人可以同理我的處境,發洩完就好一點。」

真實的負能量,其實也會有支持效果。


圖片來源|許菁芳提供

菁芳提到,在懷孕期間常常閱讀央金拉姆的《媽媽禪:快樂母親覺醒九要》,作者在 46 歲那年生下第一個孩子,51 歲生下三胞胎,領悟帶孩子就是最好的禪修。

「我想讓大家用更加敞開的視角來看,媽媽這個角色其實很大的,很多時候你怎麼看待母親,是由你自己來定義。」

學術工作是自我實現,是創造。成為母親,也是一種開闢的過程。菁芳說,「這並非是制度、社會如何期待我,而是我如何期待我自己。」

每天晚上孩子睡了之後,菁芳都有一種,「啊,今天也順利完成了」的感慨。菁芳笑說她也不敢相信,每天就這樣過下來了,小孩居然就這樣慢慢成長,在混亂的多元宇宙中,依然能前進。

困難或許比想像的還多,但力量也會比自己以為的還要更多。

一起來看,給所有媽媽們的三個錦囊:

  • 相信自己是很 powerful 的,身為媽媽,已經是巨大的成功
  • 主動提出你的需要,建立你的支持系統
  • 適時讓負面情緒有所出口,真實就是力量

或許創造一種屬於自我定義的、肯認真實的、相互成就的信念系統,這就是成為母親,最神奇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