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哪些是作為媽媽本來就要承擔的?哪些是傳統價值觀導引我們去承擔的?【媽媽的第二職場】專家經驗談,得人資源整合創辦人蔡淯鈴說,若傳統透過各種社會角色來定義一個人,那在現代社會裡,「自己(個人主體性)」應該是超越這些角色。就像一串代表各種角色的粽子裡,「自己」作為粽子頭,只要抓住它,就不怕粽子們彼此打結。

文|蔡淯鈴(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承接上一篇:「職業婦女拒絕的不是家庭,而是傳統」職場媽媽如何看待工作與家庭|專家談媽媽的第二職場(上)

過去這幾年,經歷疫情考驗,人們回歸生命本質,「做自己」、「愛自己」的渴望與討論蔚為風潮。在這個集體為主社會邁向個體為主社會的過程中,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回應多個角色(女兒、員工、主管、太太、媽媽、媳婦、姊姊、朋友等)的社會期待上認真付出,但卻覺得心好累,好像做錯了什麼、或是好像少了點什麼。

在要往前走做出一些行動或是改變時,目前的角色好像會拉扯住自己,讓自己不確定可以嗎?甚至是有罪惡感。在要重回職場的媽媽身上,常看到她們或多或少的猶疑,要放下一些家庭角色、去追求工作角色,這樣真的可以嗎?會不會對不起孩子?

在台灣,我們能夠投票選總統、選市長;若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主人,這會是一件奇怪的事。在我們的教育體制裡,關於個人主體性的思考,教得很少;但若要掌握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個人主體性是這一切的基礎。(當人人都有個人主體性時,我們才會有穩健而成熟的民主社會。)

什麼是個人主體性?它指的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我們這個人做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我們這個人能夠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承擔相應的結果。譬如說,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和自己想要的人交往;也為自己的這些選擇負責,承擔結果。一個女性要如何經營自己的職涯,可以跟丈夫、家人、朋友商量,但最終,是自己要做決定,而且承擔決定的結果。

所以,不是孩子、不是丈夫讓這個女性無可選擇、待在家裡,而是她自己深思熟慮之後,為了自己決定這麼做。若她覺得選項有限,她會積極地去跟人商量、去找各種資源,找路找方法,為自己排除困難,而不是自覺受困、命運就是這樣。


圖片來源|PIXTA

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讓別人也做自己

一個能夠做自己的人,就能尊重別人做自己,並且有動力去為自己跟別人協調出兩全之道。先能愛自己,才能愛別人。當前台灣社會的困境是:很多在集體為主社會長大的人,本身並沒有清楚的個人主體性,他習慣犧牲,為公司犧牲、為家庭犧牲,所以也覺得別人要理所當然的犧牲。

而一個尊重自己的人,若沒有也同等地尊重別人,就會讓旁人感覺他自私、自我中心。這就可能導致衝突。在家庭裡面,跟另一半、上一代衝突;在職場裡,跟同事或是主管衝突。這得要靠著人跟人之間的愛心、同理跟尊重,透過良好的溝通,來增強彼此的個人主體性、建立信任,才能慢慢找到出路。

如前所述,我們的傳統是一個用各種社會角色來定義一個人的社會。(譬如說,在五倫裡,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在現代社會裡,「自己(個人主體性)」應該是超越這些角色的,就像一串粽子的粽子頭,抓住粽子頭,就不怕粽子們彼此打結。

自己就像是這個粽子頭,各個角色就像是這些粽子,當我們能夠把握自己,願意為了追求自己的長久幸福而努力時,我們就會看見這些生命角色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都是豐富我們這個人的重要獨特元素,而不是我們人生當中的某個阻礙。

不是因為做了媽媽才沒有自己,而是因為傳統讓我們沒有自己

在台灣,有很多女性是在當了媽媽,生了小孩之後,赫然覺得沒有自己,生兒育女似乎是一種很大的犧牲。事實上,不是當了媽媽才沒有自己,而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本來就沒有自己。

成為媽媽這件事,有時甚至不只把人帶到母職,也帶到傳統的社會期待裡:自己對自己做媽媽的傳統期待、丈夫/娘家媽媽/婆婆等親友對自己做媽媽的期待⋯⋯那些期待太多,讓人赫然發現沒有自己,好像要放棄很多東西,放棄工作、放棄夢想、放棄玩樂,似乎犧牲很大。


圖片來源|PIXTA

反思母職的本質,如何因時更新、與時俱進

這實在是需要更多的社會對話,讓我們來反省:母職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哪些是做為這個媽媽本來就要承擔的?哪些是傳統價值觀導引著我們去承擔的?我們的傳統歌頌犧牲,媽媽就是要犧牲自己的一切來照亮孩子、給孩子最好的,給孩子無怨無悔的付出;若沒有給孩子最好的、若沒有做出犧牲,這個媽媽甚至可能會有罪惡感。

所以,為了照顧孩子,媽媽似乎應該放棄職涯、放棄自己的睡眠、放棄自己的興趣。但是放棄了這麼多之後,這個媽媽也就成為一個沒有自己的女人:一個沒有自己的人,將來要如何讓她的孩子也能夠做自己呢?這個親子關係,會是如何?

一個年輕時放棄太多而將來老後可能無法獨立自主、得倚靠孩子而生活的媽媽,對自己跟孩子來說,各自都會有委屈。

在集體主義的社會裡,人們相互依靠而生活,代跟代之間也是相互依靠而生活,只要認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從幼到老,這輩子都不用擔心:年輕時,你照顧人;年老時,你被照顧。但在個體主義的社會裡,人們的相互依靠建立在各自獨立自主的前提下,來互相關懷支持。

一個能夠讓自己跟別人做自己的人,才會吸引人來跟他在一起。當今有些人會想逃離某些長輩,是因為覺得被控制、無法做自己。當今年輕的我們也得來思考,自己將來老了之後,想做什麼樣的人?

在今日台灣,我們若能把母職去神聖化,不要歌頌那麼多的犧牲:這會有助於親子關係,也減少一些年輕夫妻在考慮生育時的壓力,讓他們更加享受做父母這件事,也讓他們能在職場上把工作做好。這是從集體為主社會演進到個體為主社會必須經過的歷程。
 

下一篇,讓我們來看:當媽媽重返職場,友善職場需要爸爸、企業、社會一起|專家談媽媽的第二職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