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是怎麼說的?不是昨天就應該要回覆嗎?」
「喔,昨天有收到回覆了。」
「啊?那你怎麼沒告訴我?」
「我有向您報告。」
「開什麼玩笑!我什麼都不知道啊!」
「我有寄 e-mail 給課長,您沒看信嗎?」
一臉若無其事如此回答的部屬,其實座位就在課長前面,距離僅僅一公尺半而已。

「又不是有一大堆的附加檔案,還是影像資料,只要跟我說一句:『客戶回覆說沒問題。』不就好了。因為我們已經提出條件,客戶的回覆是YES或NO,直接跟我說就行,明明只要一秒鐘就可以解決的事。」

任職於中小企業,約莫四十多歲的課長,帶著不可思議的表情敘述這件事。他是來聽我的演講,在會後的茶會上提出這個問題。

「在那一瞬間,我簡直覺得他是外星人,還是忐忑的問了一下:『難不成你也是用e-mail詢問客戶?』」
答案正如我所想像──
「沒錯,有什麼問題嗎?」

雖說這是個資訊化的年代,但是以這樣模式工作,真的會順利嗎?

不可諱言,於公於私,沒有必要每件事都特地撥時間面談,用電子郵件就可以搞定。不過,有的事情還是必須見個面或撥通電話,直接跟對方溝通。明明主管就近在咫尺,說句話就能解決的事卻還要發信,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很遺憾的,最近這樣的人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他們根本的想法應該是,「沒有必要的話,盡可能避免與人接觸」。這種人能活躍於商場上嗎?以我的價值觀而論,實在不懂他們究竟為何而活。

「應該是討厭跟人接觸吧,連『早安』『我先走了』都懶得說。我認為,他們既然不喜歡人,應該也不會覺得生活有多大的樂趣吧。多說還會被嫌多管閒事⋯⋯」(推薦閱讀:跟誰聊天都盡興系列文章

那位課長作出被打敗的表情,嘆了一口氣。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 不希望自己受傷
  • 不想丟臉
  • 對他人沒有期待

所以對人就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觸,過度的「自戀」,發展成「厭惡人群」。這種傾向也忠實的呈現在男女的戀愛關係上:

「根據去年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中心的出生動向基本調查,未婚且沒有交往對象者,男性有六成,女性有五成,比例創歷年新高。而其中男女都將近半數回答:『不想跟異性交往。』」(《朝日新聞》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這項調查是以七○七三位十八歲到三十四歲的男女為對象。我沒有要大家結婚,我想說的是,這樣的傾向不單是針對異性,對人也是一樣,不希望有人際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了。

推薦閱讀:第一次約會十大安全說話守則

我也注意到現在大街上滿是沒有表情的人。「這個人怎麼沒有喜怒哀樂呢?」給人這種感覺的人出乎意料的多。最近我上醫院的次數比較頻繁,沒有表情、有事情時才會理人的護士也比比皆是。他們就像戴著能劇面具一樣,繃著一張臉。

走在路上碰撞到肩膀也不吭聲,即使我說了「對不起」,對方還是撲克臉。一起搭電梯的時候,按著開門紐讓對方先出去,也聽不到一句「謝謝」或「不好意思」。這種情況是不分世代、不分性別,這年頭,「怪人」也太多了吧。

我並不是想跟對方交朋友,只是單純的認為,即使以後可能不會再見到面,當下也應該讓對方「感到舒服」。令那位課長感嘆不已的部屬,就是屬於這類型的人。但是,說不定他們其實很渴望和人們接觸,應該是這樣沒錯,只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喜歡人群卻說不出口,只好裝作很討厭—我是這麼認為,不,應該是說,我希望他們是這樣的。

藝人明石家秋刀魚有滿腔的熱血,總是以絕妙的話語和爽朗的性格,帶給同台藝人和觀眾歡樂。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你對人總是這麼親切?」

他回答:

「從表面做起不就好了,這樣不也很棒嗎?」

這真是至理名言。人與人的接觸就是從「表面」開始,起初不需要談到要不要結婚、要不要成為家人,從「表面工夫」下手即可。要破冰,不可或缺的就是「對話」。輕鬆的對話、表面的對話,就是人際交往的起點。從說聲「你好」「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開始。

在這之後,可能構築出深厚的關係,也可能就維持清淡如水的交情,這樣也不錯,兩者都是很重要的人際關係。多樣豐富才是人生的樂趣。人真的很有趣,多和有趣的人交往,自己的人生也會變得多采多姿。如果你想擁有精采的人生,別忘了,入門之道就是「對話」。

更多內容請見《一流人才的說話方式》

有話,這樣說
〉〉跟誰聊天都盡興:聊天讀心術四大重點
〉〉表情會說話
〉〉第一次約會十大安全說話守則

圖片來源:來源